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虐戀,慾望還是快樂

研究虐戀形成原因的動機首先來自認為它是病態的觀點,這是一個歷史的事實。這使對虐戀成因的研究遇到了一個與同性戀成因研究相類似的略帶敵意的問題:為什麼研究它的成因?為什麼不去研究所謂正常的性慾的原因? 研究虐戀成因似乎出於一個先入之見:虐戀是不正常的慾望,所以要研究它的“發病機制”,以便決定是不得不容忍它呢,還是要想辦法矯正它。 基於上述原因,在研究虐戀成因之前,有必要引進福柯的一個概念,即將慾望與快樂加以區分的概念。慾望是人所固有的,它似乎是人的某種本質,它決定了人的某種身份;而快樂則是人的選擇。虐戀到底是人的慾望還是人的選擇?在福柯看來,它是人的一種自願的選擇,是人對快樂的追求。 這種判斷至少對參與虐戀活動的部分人是迵用的,尤其是現代西方大城市中屬於虐戀亞文化中的人。他們遠遠不是弗洛伊德時代去心理醫生那裏求治的變態分子、精神病人,而是一群不滿足於尋常的性活動的人。他們更像一群鴉片上癮者,而喜歡鴉片完全是後天選擇的結果,不是來自天生的身體慾望的驅動。 福柯是這樣說的:“我提出快樂這一概念,因為在我看來,它避開了慾望這一概念中醫學的和先天的觾。慾望這一概念被當作一種工具,一種知識的分類柵,一種正常與否的尺度?告訴我你的慾望,我就能告訴你你是什麼人,你是否正常,然後我就可以肯定或否定你的希望。人們一再遇到這種做法,從基督教勘探色慾概念一直到弗洛伊德的慾望概念,以及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性本能概念。慾望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主體所具有的種永久性的特徵:它為所有的與心理學醫學及有關的學科提供了存在的基礎。 另一方面,快樂這一概念卻是一塊處女地,沒有被使用過,幾乎沒有意義。沒有快樂的“病理學”,沒有反常的快樂。它是一個處於主體之外的事件,或者在主體的邊界處,處於一種既非肉體也非靈魂、既非在內也非在外的地位,簡言之,它是一個既非被指定也非可以指定的概念? 按照福柯的看法,慾望同主體的個性、歷史和身份連在一起,而快樂卻是非個性化的:它打破了身份的界限,使主體變成身體的感覺係譜,成為心靈的無意識的夢境。福柯說:"快樂是由一個人傳輸給另一個人的某種東西,它沒有身份的秘密。快樂沒有護照,也沒有身份證。換言之,如果虐戀是一種慾望,它就像一本護照,一個身份而快樂卻是誰都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 按照這一邏輯,虐戀者就是追求虐戀這種特殊快樂的人,他並不是不得不如此。他並沒有一種天生的慾望叫作虐戀;他也沒有一種與生俱來、不可更改的身份叫作虐戀者;他只不過是選擇了對虐戀這種快樂方式的消費和享受;他是一位消費者,一位享用者。 馬斯特斯等人對虐戀也持有與福柯類似的看法,他們指出:“即使他或她非常喜歡此類活動,也並不意味存在這種癖好(paraphilia)。除非這一活動成為對性宣泄和性喚起是不可缺少的,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就像選擇做一個素食主義者)或者一是種美學的選擇(就像喜歡聽重搖滾樂而非現代爵士樂),它不屬於性紊亂。這不是頻率的問題,癖好的基本因素在於其強迫性的緊迫性。當這種強迫性不存在時,這一癖好行為僅僅是孤立的行為,不是一個人身份的有機組成部分。” 上述觀點是對傳統的本質主義的虐戀觀念的挑戰,它把對虐戀的定義從“是什麼”轉變為“做什麼”。一個喜歡虐戀活動的人,並不因此成為"虐戀者",而僅僅是一個在從事虐戀活動的人。金賽性學研究所的格伯哈德(PaulGebhard)說,虐戀不是一種病理現象,而是一種以文化為根源的現象,這一文化是在統治與屈從的基礎上運作的,而攻擊性是受到社會讚賞的價值。 對於虐戀傾向的形成原因,人們做過多種分析與猜測,但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十分令人滿意的答案。各種專業的研究者從各不相同的角度對虐戀做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其中有生理角度的解釋,有心理角度的解釋,還有社會文化角度的解釋。這一章將分類綜述這些對虐戀傾向原因的探討。但如前所述,所有這些成因分析都是把虐戀當成一種慾望而不是當成人對快樂的追求和選擇來看待的,因此它們只用於參與虐戀活動的某些人,而不迵用於另一些人,尤其不迵用於將虐戀當作快樂來追求的人們。 由於虐戀傾向是一個有很大差異(不僅有程度的差異,還有形式、內容等方面的差異)的現象,它形成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迄今為止,對虐戀成因的解釋不僅莫衷一是,而且有的還是相互矛盾的,試舉幾例;它源於受懲罰的需要,這是負罪感的表現;它源於快感起點過高,因此沒有強刺激很難達到;它源於快感起點過低,因此它把許多事物都性感化了;它源於感覺的遲鈍,因此需要加以滋養;它源於自我壓抑,懼怕快感;它源於懼怕自由;它源於需要回歸童年,因為兒時曾受到過心理創傷;它源於曾受過肉體傷害,這一傷害對身體有持續的影響;它源於天生的女性毌質;它源於對愛和溫暖有過多的需求;它源於害怕孤獨;它源於不敢宣泄自己的攻擊性,因此攻擊性轉向了自身;它源於死的本能,像所有其他有機體所具有的趨向於消失和死亡的本能一樣;它源於對某些人的報壴,對社會的報壴;它源於真正的性變態用以導致性交快感或非性交快感;它源於表現權威或讓人看到自己表現權威的需要;它源於在學校、家庭、監獄和軍隊保持紀律的需要;它源於人內心的獸性的宣泄。總而言之,在對於人類性衝動和性行為的解釋中,再沒有一種活動比虐戀活動引起過更多的爭論。 為什麼人會有意識或下意識地追求肉體和心理上的痛苦,自願地屈從於剝奪,有意地接受犧牲、羞辱和貶低,雖然對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解釋和統一的理論,但可以高度概括地說,虐戀的衝動有兩大來源,一類是生理的原因,一類是心理的原因。與此相對應的是虐戀傾向兩種主要表現,其一是對施加或接受疼痛的性感享受,其二是對統治與屈從關係的性感享受。這二者之間存在緊密而微妙的關係,但的確是兩回事,如波伏瓦所說:疼痛的性感價值與被動的服從是兩回事,如波伏瓦所說:疼痛的性感價值與被動的服從是兩回事,並不總是連在一起的?“撫摸可以變成折磨,折磨卻可以變成快樂。”
返回列表